WFU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媽咪的夢靨:醫師說寶寶過敏了!?

作者:歐俊彥 醫師





環境食物加藥物,配合醫師治療過敏會好


先給各位家裡有過敏兒童的父母一個強心劑,過敏只要好好控制食物、環境,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一定會好。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從小我就是一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兒童,印中的童年天天都在吃藥、偶而還會去急診掛點滴吸蒸氣,後來我才知道,那些印象中的瓶瓶罐罐都是父母要求我配合醫師吃的控制過敏性鼻炎和氣喘藥物。國中前,我就從來沒有因為過敏性鼻炎吃藥、或是因為氣喘住院了。


老婆、柚子和桃子也都是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兒,比較幸運的是,他們的症狀並沒有我那麼嚴重,但是每天起床後的鼻涕、清喉嚨的咳嗽,也是常常造成生活的不便。買了空氣濾清器、除溼機和防蹣套,每天固定用吸塵器清理床單被套後,老婆、柚子和桃子目前的過敏性鼻炎也獲得控制。


約有一半以上兒童有過敏


雖然社會進步,醫藥衛生發達,但是因為處在的環境中,總是暴露在氣機車排放的廢氣、東北季風帶來的PM2.5,導致罹患過敏的兒童反而有增無減。





根據研究報告,目前氣喘病患已經達到約10幾個百分比,如果加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約有五成以上的兒童有過敏的問題,所以我常常開玩笑的跟病童家屬說「現在兒童沒有過敏問題的、才是有問題」。


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控制


雖然這是個玩笑話,但是目前兒童過敏性疾病已經成為台灣最常見的兒童慢性疾病。既然是種慢性疾病,就和老年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或是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治療。雖然藥物控制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杜絕過敏源的源頭,也就是配合環境的控制,飲食調整,才能事半功倍。


「過敏」是指身體被外來物質破壞的反應


「過敏」是指身體對於外來不管是好是壞的物質,身體裡面的免疫球蛋白E (IgE)和物質產生反應而破壞身體,就叫做「過敏」。引起過敏的物質,我們稱為「過敏原」。當「過敏原」進入身體,身體裡面就會急速產生的IgE。過敏原與IgE結合後,會刺激漿細胞釋放大量的IgE,而大量的IgE附著在過敏細胞,例如肥大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上。





肥大細胞或是嗜伊紅杏血球再經過敏原的刺激導致過敏物質(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等)釋放出來,而引起臨床症狀。作用在身體不同位置,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例如作用在呼吸道,就會產生過敏性鼻炎、氣喘,作用在消化道,就會產生過敏性腸胃炎,作用在皮膚,就會產生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等。


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蹣


在台灣過敏原可誘發的過敏疾病,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蹣,接下來依序是德國蟑螂、黴菌、動物皮毛、花粉等。食物常見的則是帶殼類海鮮類、花生堅果類、豆類、蛋、牛奶、巧克力、帶毛類水果如草莓等。





有些藥物,例如阿斯匹靈也有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此外,病毒感染造成的感冒、空氣污染、吸到二手煙、氣候溫差變化、心理情緒改變、劇烈的運動,也都會加重過敏症狀。


環境食物控制無效才建議抽血檢查


身體遇到過敏原會出現過敏症狀,所以許多父母會希望抽血檢測過敏原來避免過敏反應。只是,台灣最重要的環境過敏原前幾名分別是塵螨、蟑螂、黴菌、狗毛貓毛和棉絮,少許的花粉,台灣有過敏性疾病的兒童,七~八成的過敏原都是塵蹣,其次是蟑螂和黴菌。所以可以先放棄抽血檢查,而先配合避免接觸塵蹣、蟑螂和黴菌。





例如,可以先買一台空氣濾清器、除溼機和含有高效率空氣微粒子(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簡稱HEPA)吸塵器,若是年滿二歲以上的幼兒,環境、食物控制加上配合藥物治療還是無法改善過敏症狀,才會建議抽血檢查『敏原』為何。


父母有過敏體質就很遺傳到過敏


有過敏的而通,幾乎都會有家族性過敏病史,若是父、母一個人有過敏,寶寶會有30%機會,若是父母雙方都有過敏體質,寶寶會有60~70%機會,但若是父母沒有過敏,因為過敏體質是多重基因遺傳,所以也會有將近10~20%會發展成過敏體質。





此外,若是在嬰幼兒時會有牛奶過敏導致腹瀉,或是臉部、手、腳部濕疹,就要懷疑有過敏體質。學齡前兒童常在半夜及清晨咳嗽,呼吸喘不過來症狀,或是鼻塞、嘴巴張開呼吸、及揉鼻子、揉眼睛的行為,就要懷疑氣喘,或是接下來會出現的過敏性鼻炎。


過敏的疾病有哪些?


有些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有肺部、鼻子、皮膚、眼睛或是腸胃過敏的症狀。有些患者可能只有單一種症狀,但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全部症狀。





  • 過敏性結膜炎:流淚、反覆性結膜炎、癢。

  • 過敏性鼻炎:流鼻水、鼻塞、打噴嚏、鼻子癢、揉鼻子、挖鼻孔。

  • 氣喘:咳嗽、夜咳、胸痛、呼吸困難、喘鳴(咻咻聲),運動時呼吸困難或喘鳴。

  • 過敏性腸胃炎:溢奶、腹漲、嘔吐、腹瀉。

  • 皮膚過敏:包含了異位性皮膚炎、溼疹、蕁麻疹。


先從改善環境和避免過敏食物開始


急性過敏症狀是否控制得宜,和環境和食物否控制的好有很大的關係。台灣人口密度高,汽機車多,工商發展迅速,本身環境的污染加上東北季風帶來的霾害相當嚴重,讓任何人無時無刻都暴露在污染的環境中。對整個大環境所能做的有限,所以外出時儘量穿保暖的衣物、使用口罩。在居家環境,則可以在兒童常常活動的房間裡購買放置空氣濾清器改善空氣品質和除溼機。

台灣的氣候屬於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溫暖的環境適合塵螨和黴菌的滋長。因此環境改善的兩個大原則是防塵螨和除濕。家裡若是灰塵多,塵螨就會出現,因此過敏兒童家裡沒有髒亂的權利,也就是說例如地毯、塌塌米、厚重的窗簾,布偶玩具能不用儘量不要使用,若是已經有這些東西了,就必須使用HEPA吸塵器常常吸允。





棉被或枕頭要改用易清洗的人造絲或是樹脂,而且要經常清洗、曝曬,最好還要加上防塵套。曝曬可防止黴菌的生長,減少塵螨量。因為塵螨在攝氏55度左右才會死亡,所以,可以用熱水浸泡被褥、或用電熨斗、烘乾機。而防塵套可以杜絕塵螨在這些產品裡的滋生。





如果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最好的方法便是不再食用會過敏的食物;對於氣喘的患者,因為根據國內的統計約有2/3的急性氣喘發作是因為食用冰冷的食物後發生,所以要特別注意冰冷的食物則是禁忌。


食物環境改善後還是過敏就要持續用藥


過敏疾病是一種慢性病。就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必須長期有耐心的接受治療。若是食物、環境的控制依舊無法改善過敏狀況,就必須借由藥物當幫忙,這時父母加上兒童的高度配合和,就成為是否能改善過敏的因素,缺一不可。





治療過敏的藥物有抗組織胺、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肥胖細胞穩定劑和白三烯素抑制劑。針對不同的症狀,給予最好的選擇。這些藥物除了傳統的錠劑藥丸外,還有吸入性藥物,吸入性藥物除了效果相當好,而且副作用低。在較小的病患,輔以吸藥輔助器,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若是醫師決定要開始用藥了,加父母就必須配合給過敏兒持續用藥,不可因為暫時改善就停止用藥。





除了改善環境,服用藥物之外,還有一種減敏治療,也就是逐漸減輕過敏體質,但只對塵螨引起的過敏有效。除此,也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讓父母親了解過敏的疾病,給予兒童心理的支持和鼓勵,互相配合,才有好的效果。


好好控制過敏、不是永遠不會好


我還是喜歡舉自己和家人的例子,還告訴家裡有過敏兒的父母,環境、食物和藥物,是控制頑固過敏兒不要持續惡化的必要三個因素。許多父母都會有種觀念,認為過敏兒症狀改善就不需要持續吃藥,自己就把醫師開立的一個月藥物停到了;甚至認為長大,過敏體質便會自動痊癒,所以不會很積極的治療或配合。





據統計大概有40~50%的兒童會在4~5歲時會好轉;有約70~80%到了青春期後會痊癒,而這些過敏會改善或說是痊癒的兒童,絕大部分都是定期的接受治療、遵守醫囑乖乖吃藥的。所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和環境、食物過敏原控制是必須的。


更多精選文章